近日,中國疾控中心在 China CDC Weekly 上發表一篇觀點文章,題為 Perspectives: Vaccinate with Confidence and Finish Strong。
文章提到,「為安全、長久結束大流行,適時開展第二劑加強針的接種幾乎是肯定的」。
疫苗接種,最后 10% 是關鍵
這篇觀點文章的作者包括中國疾控中心高級顧問 Lance Rodewald、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中心副研究員吳丹、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中心主任尹遵棟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馮子健。
文章指出,在過去的兩年半時間里,中國多款疫苗獲得 WHO 緊急使用授權,生產了超過 50 億劑新冠疫苗,中國已有超過 13 億的人口接種了疫苗。
文章認為,疫苗是結束新冠大流行的關鍵因素,在任何疫苗接種中,最后 10% 是最難達到的。
在新冠疫情中,最后 10% 的人群也是最需要保護的群體,因為這些人群中有很多是基礎疾病患者和老年群體,如果被感染,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最大。
由于新冠無法通過當前任何一種疫苗或自然感染來形成群體免疫,因此,必須要每個人都接種疫苗以形成對個體的保護。
如何推進最后 10% 人群的疫苗接種,文章對不同主體提出了不同的建議。
如,醫療從業人員應確保患者接種疫苗,尤其是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家庭需要確保父母及其他長輩也接種疫苗;免疫規劃需要努力考慮到所有尚未接種疫苗、尚未接種加強針的人;由于目前沒有證據支持懷孕是疫苗接種的禁忌癥,且超過 2/3 的國家都建議孕婦接種疫苗,監管部門和疫苗制造商應努力消除懷孕期間接種疫苗的禁忌癥,盡快使孕婦也能夠接種疫苗,免受新冠感染。
此外,文章引用多項海內外研究,及瑞麗、吉林、香港、上海等多地疫情的數據,論證中國生產的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尤其是加強針的有效性。
對于「是否需要接種第四針新冠疫苗」的話題,文章指出:「為安全、長久結束大流行,適時開展第二劑加強針的接種幾乎是肯定的」。
全球多地區開展第四針接種
新冠是否需要第四針疫苗?一些國家已經進行了探索和嘗試。
2022 年 1 月 3 日,以色列衛生部批準新冠第四針加強接種,用于已經接種過第三針加強針的 60 歲以上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并規定,第三針和第四針的接種間隔不應小于 4 個月。
2022 年 3 月 29 日,美國 FDA 也緊急授權兩款疫苗作為第四針,用于已經接種過加強針的 50 歲以上人群和 12 歲以上免疫力低下人群。數據顯示,FDA 批準第四針后不到 4 個月,就已有 1680 萬老年人選擇接種第四針。
受到 Omicron BA.4/5 毒株流行的影響,此前曾在今年 1 月份表態「不需要第四針」的英國疫苗接種和免疫聯合委員會(JCVI),在 7 月 15 日宣布,推薦 65 歲以上人群、新冠感染高危人群和前線醫護人員接種「秋季加強針」,也就是所謂的「第四針」。
而在中國香港,香港特區衛生署于 8 月 4 日批準 12 歲以上人群分階段接種第四針。其中,12 歲以上免疫力低下人群和 50 歲以上人群可在接種第三針 90 日后選擇接種第四針,18~49 歲人群則可在接種加強針 180 日后根據個人需求自愿選擇是否接種第四針。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批準用于第四針的新冠疫苗包括滅活疫苗,同時也將第四針的門檻放寬至全體成年人。截至目前,香港 12 歲及以上人群中第四針的接種率已經達到了 6%[3]。
最新研究:第四針可加強防護
第四針的效果究竟如何?
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在至少接種了三針疫苗的 60 歲以上人群中,相對于接種三針疫苗,額外接種第四針可將新冠肺炎患病風險降低 55%,重癥新冠肺炎患病風險降低 62%,新冠相關死亡率降低 74%[4]。這一保護效果在接種 7 天后便可顯現,并在接種 14 天后進一步加強。
而在以色列衛生部開展的一項針對醫護人員的「第四針防護效力」研究[5]中,兩種疫苗的第四針均可將接種后 3 周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水平提升 9~10 倍,活病毒中和滴度提升 10 倍左右,還可顯著提高于加強針接種后 5 個月時已消失殆盡的 Omicron 株活病毒中和滴度。
另一項針對免疫力低下人群的研究同樣發現,額外接種一劑加強針可進一步誘導機體產生針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
在 18 名既往接種過新冠疫苗加強針的器官移植患者的研究中[6],額外接種疫苗加強針使 14 名患者產生(或保持)了高滴度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其中 2 名患者更是在加強針仍不能誘導免疫應答的情況下,依靠額外接種成功獲得抗體陽轉。
該研究中的患者絕大多數在服用同時抑制 T 細胞和 B 細胞功能的抗代謝藥預防排斥反應,且所有患者都未對標準接種程序產生高效免疫應答,這項研究展現了加強接種在特殊人群中的重要性。
然而,關于「第四針到底有沒有必要」這個話題,學界仍有一些爭議的聲音。
有學者認為,接種第四針雖然帶來了防護效力的提升,但也需要考慮巨額接種成本和疫苗的潛在副作用風險。
在今年 1 月至 3 月間,在率先開展第四針接種的以色列,一個研究團隊利用以色列衛生部數據庫,對第四針疫苗在 60 歲以上人群中的保護效力進行了評估[7],結果顯示,在接種后第 2 周,第四針就開始顯現出預防新冠病毒感染和重癥新冠肺炎的能力,接種后第四周,第四針可將新冠病毒感染風險降低 50%,將重癥新冠肺炎風險降低 71%。
然而,在此之后,盡管第四針仍能更有效地預防重癥新冠肺炎,但對新冠病毒感染的防護效力開始減弱,至接種后第 8 周時,第四針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效果和僅接種三針疫苗基本一致。而且從絕對收益上來看,接種第四針僅能將每天每十萬人中的重癥例數降低 3.6 例,明顯低于以色列此前開展加強針接種的絕對收益(即每天每十萬人中的重癥例數降低 7.5 例[8])。
一些研究表明,同源加強可能具有「天花板效應」,即在接種了某個可最大化加強免疫應答的劑次后,繼續接種相同的疫苗將不會帶來有意義的免疫應答加強。
智利天主教大學對 CoronaVac 滅活疫苗的第四針進行了初步研究[9],同樣發現四針滅活疫苗可產生足夠水平的中和抗體,但接種者血漿針對 Delta 和 Omicron 毒株的特異性中和能力較三針滅活疫苗無明顯差異。
有學者在接受 Nature 采訪時表示 [11],抗擊新冠疫情,需要研發一款「防護效力持久,且能有效對抗多種現有毒株和新發毒株」的新疫苗。
而多價疫苗的出現,很可能是滿足這一需求的新希望。
9 月 16 日, NEJM 公布一款 BA.1 雙價疫苗的 II~III 期研究中期數據 [12]。在接受 BA.1 雙價疫苗作為加強針后,抗 Omicron BA.1 中和抗體的幾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為 2372.4(95% CI:2070.6~2718.2),相較之下,接受傳統疫苗加強針后的中和抗體幾何平均滴度為 1473.5(95% CI:1270.8~1708.4)。同時,BA.1 雙價疫苗其他多種變體(Alpha、Beta、Gamma 和 Delta)的結合抗體反應也高于傳統疫苗,且其安全性和反應原性與傳統疫苗相似。
「每個人都想回歸正常生活,疫苗接種是關鍵。」中疾控發表于 China CDC Weekly 的觀點文章這樣寫道,「雖然最后 10% 最難達到,但成功的結果將是值得的,是順利擺脫大流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