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蟲在中國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一帶及長江流域以南地區的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四川、云南、廣東、廣西、福建、上海等12個省、市、自治區的409個縣(市、區)范圍內。血吸蟲病流行與釘螺的地理分布是一致的。目前,全國釘螺分布面積達2.22萬公頃,累計血吸蟲病人1200多萬例。全國以湖南岳陽、湖北的荊州兩個地區的血吸蟲病流行最為嚴重。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十分重視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我國就在血吸蟲病流行地區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血吸蟲病防治體系,新中國成立初期疫區有近80%人口感染血吸蟲病,經過長期艱苦努力,我國對血吸蟲病的流行實施了有效控制,釘螺面積大幅減少,感染血吸蟲病的人口下降到只占疫區人口不到7%。近年來,由于洪水不斷,殘存的釘螺迅速繁殖,防疫體制不完善,血吸蟲病明顯增加,血吸蟲病的預防和控制工作任務艱巨。
臨床上的血吸蟲病分為三型,即急性、慢性、晚期。急性血吸蟲病人癥狀明顯,有畏寒發熱、多汗、肝腫大等。晚期血吸蟲病人臨床有肝硬化門脈高壓癥狀,故這兩類病人都較容易診斷。而慢性血吸蟲病一般無癥狀,只有進行普查,B超檢查才能發現,很容易被忽略。
急性血吸蟲病又稱日本血吸蟲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是指大量日本血吸蟲尾蚴感染所致的傳染病。
血吸蟲和釘螺,都是自然界中的一種生物,從生物學的角度看,要徹底消滅,是極其艱難的。釘螺的生命力強,繁殖快,即使在一個階段內將其中的大部分釘螺殺滅,而殘存的釘螺還會大量、迅速繁殖并繼續造成危害。只有不間斷地進行查滅釘螺工作,才能有效控制、消滅釘螺,有效地防治血吸蟲病。
[病 因]
大量日本血吸蟲尾蚴感染所致。
[臨床表現]
起病較緩慢,發熱多呈間歇或弛張型,常有腹痛腹瀉,稀便2~5次/天,少數病人可有膿血便;肝腫大,以左葉為顯著,有觸痛;脾輕度腫大,另外患者還有皮膚過敏反應如蕁麻疹等。
[診斷要點]
(1)本病有一定的流行區,多在長江流域和江淮地區。
(2)多在夏秋季節感染發病。
(3)發病前1~2月有疫水接觸史。
(4)有發熱、肝脾腫大及腹痛腹瀉等臨床表現和體征。
(5)體驗檢查:
①糞便孵化血吸蟲毛蚴陽性。
②直腸粘膜壓片可有血吸蟲卵。
③肝功能檢查有改變等。
[鑒別診斷]
(1)傷寒 發熱呈稽留熱,全身中毒癥狀明顯,多有玫瑰疹,血細胞計數減少及肥達氏反應陽性,血培養有傷寒桿菌生長。
(2)瘧疾 多有典型的間歇性寒戰、高熱與大汗發作,血片可查見瘧原蟲。
(3)肺結核 常有咳嗽、痰中帶血,一般午后或夜間發熱伴盜汗,X線胸片可見肺結核病變。
(4)阿米巴肝膿腫 可有阿米巴痢疾史,發熱有規則,肝區疼痛、叩痛明顯,肝臟超聲檢查可確診。
血吸蟲的一生
血吸蟲的生活史包括成蟲、卵、毛蚴、胞蚴、尾蚴及童蟲等6個階段。
感染血吸蟲的人或其它哺乳動物從糞便中排出蟲卵,若糞便污染了水,蟲卵被帶進水中,在水里孵出毛蚴。毛蚴能在水中自由游動,并主動鉆入水中的釘螺體內,發育成母胞蚴,進行無性繁殖,產生子胞蚴。子胞蚴再經一次繁殖,產生大量尾蚴,尾蚴離開釘螺在水中自由游動。人們因生產勞動、生活用水、游泳戲水等各種方式與含有尾蚴的水接觸后,尾蚴便很快鉆進人體皮膚,進入皮膚后即轉變成童蟲,經過一定時間的生長發育,最終在肝、腸附近的血管內定居寄生,并發育成熟,成為成蟲。雌、雄成蟲結伴合抱,交配產卵,每條雌蟲每天可產卵二三千個。這樣一個周期即是血吸蟲的一生,即生活史。
在血吸蟲的生活史中,有兩個宿主,一個是被成蟲寄生的人和其它哺乳動物,稱為終宿主,許多種哺乳動物都可成為血吸蟲的終宿主;另一個是被幼蟲寄生的釘螺,叫中間宿主,釘螺是日本血吸蟲的唯一中間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