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帶來的“風暴”到底有多大?中小企業目前的生存環境又如何?義烏市誠駿進出口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樓葉飛語出驚人:“08年以來,我們的銷售量增加了30%。‘次貸時代’給我帶來最多的是客戶和利潤的增長。”這句話的背后,是樓葉飛的自我炒作?還是確有其事?帶著疑問,筆者采訪了這個做外貿的義烏商人。
“我們主要的產品是香水瓶和化妝品的包裝盒,前幾年主要客戶都來源于美國和一些發達國家市場,但從去年開始,我們發現原先成熟市場的客戶的詢盤量在減弱,與此同時,一些新市場的客戶從網上發來了詢盤量卻穩中求升,像印度、俄羅斯、越南等等。對于這一現象,我們分析后認為美國買方市場不景氣的原因是次貸影響所致,但為什么又有這么多其他國家的新客戶?我認為是網絡貿易在全球范圍內逐漸成熟的緣故。
于是我們迅速對這種局勢作出判斷,抓住網上新客戶的詢盤機會,把機會轉化為訂單。我現在可以跟你說的是,我們現在在跟越南最大的香水瓶公司合作,僅是一款玻璃瓶的訂貨量一次性就可達到400萬人民幣。”
經過走訪,筆者發現,像義烏市誠駿進出口有限公司這樣,在“次貸時代”訂單量不減反增的企業不在少數,從權威部門獲得的數據顯示: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經濟增長勢頭強勁,2007年我國對印度和俄羅斯的出口年增長分別是65%和80%,這數據進一步證明了這些新興市場旺盛的進口需求,同時也印證了中國外貿企業仍然擁有巨大的出口商機。
但如何抓住商機?利用何種平臺了解商機?著名互聯網分析師呂先生認為,中國的買家和賣家要開辟新的市場,新興經濟體的國際買家和賣家要進入中國市場,最為便捷的途徑就是依靠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