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瓶、醋瓶、料酒瓶、果汁果醬瓶……福州市民68歲的曾阿姨周末搞衛生,總能清理出一堆大大小小的空瓶子。曾阿姨問過小區附近所有收廢舊物品的,都說“不要”,“他們說,收玻璃制品吃力還不賺錢,就直接扔垃圾箱吧。”
“好好的瓶子裝一次就扔了,怪可惜的。”曾阿姨說,“前些年家里用完的瓶瓶罐罐,收廢品的人都愿意收走,因為可以賣給附近的一家玻璃廠。但是,現在根本無人回收。”
而在網上也有不少網友咨詢:福州有上門回收啤酒瓶等廢舊玻璃瓶的個人或回收站嗎?玻璃瓶,已經成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中被人遺忘的角落。
遭遇回收難,最終只能丟棄
福州鼓西街道環衛管理員魏月榕大姐告訴記者,凌晨4時至6時,街道保潔員進行每天的第一輪道路清掃時,餐館、小吃店、KTV歌廳的門外的公共路面上,總能發現不少隨地丟棄的玻璃瓶。特別在鼓西街道的西洪路、光榮路等路段,玻璃廢棄物甚至超過垃圾總量的一半,少則有三分之一。“在光榮路餐飲店較為集中的路段,就短短500米,凌晨清走的玻璃瓶垃圾就大約有一千多公斤,至少可裝滿四五箱1米多高的垃圾桶”。
三盛果嶺小區是福州市最早實行垃圾分類試點的小區。記者在小區再生資源分類回收站點內看到,利樂包、寶樂瓶,甚至廢舊塑料包裝袋都設立了回收專區,卻沒有設立玻璃瓶回收桶。小區伯恩物業項目經理林慧說:“因為找不到愿意接收舊玻璃瓶的回收處,只能當作不可回收垃圾處理。”
而在福州營跡路附近的一家飯店,記者了解到,飯店消費的啤酒瓶會主動收拾起來,“因為有供應商負責收回,至于其他玻璃瓶就是當作垃圾丟棄”。
據悉,白酒、罐頭、調料、啤酒四大商品是我國玻璃包裝廢物的主要部分,目前回收后重復利用的主要以啤酒瓶為主。
而對于普通居民而言,他們抱怨,啤酒瓶回收往往遭遇潛規則:啤酒生產企業只回收自己廠家LOGO、可二次利用的瓶子。
回收難,最終只能丟棄。據統計,我國城市每年廢棄的玻璃制品超過700萬噸,占城市垃圾總量的3%—5%。目前,全世界廢玻璃回收利用率平均水平已接近50%,臺灣地區達到84%,德國的回收率甚至高達97%,而我國回收率僅為13%。
規模上不去,回收成本高
福州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劉明華院長表示,玻璃簡單填埋后不能降解,不僅增加垃圾總量,某些玻璃中的金屬成分還會污染環境。其實廢玻璃是一種高利用率、容易回收的可再生資源,對城市垃圾減量效果顯著。除了進行玻璃制品再生產外,目前國外以回收的碎玻璃為原料,生產環保型的建筑材料已經非常成熟。
據國內玻璃包裝協會測算,回收一個玻璃瓶所節省的能量,大約可以讓一個100瓦的燈泡點亮4個小時,可以讓一臺電腦運行30分鐘,可以看20分鐘的電視節目。利用再生玻璃顆粒生產玻璃瓶罐,每噸折合降低成本980元。也有權威機構稱,當所用碎玻璃含量達到配料總量的60%時候,可減少6%-22%的空氣污染。
廢玻璃的高利用率和低回收率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與生產、銷售觀念發生變化有直接關系。
省再生資源行業協會的一位工作人員稱:廢玻璃回收遭冷遇,主要原因在于現在的物流運輸成本高,玻璃本身回收的經濟價值很低。而對于平板玻璃生產廠家而言,即使是回收碎玻璃,意義也不大。“不如直接買石英砂生產。因為如果是玻璃包裝物一類的,涉及到去雜質、去添加的,很麻煩”。
“瓶子二次回收利用易破損,加上去雜質、清洗等環節,真的不便宜。”國內某調料品生產廠家一位工作人員說出了業界對于玻璃瓶回收的心態,“特別是在回收利用沒有形成規模的情況下,直接生產新的玻璃瓶比回收廢舊玻璃再加工所花費的成本還低,廠家自然不愿意去做。”
“我們這里寸土寸金,誰肯騰出地方堆放空酒瓶?”一位大型超市經理直言不諱地說,現在都講經濟效益,哪怕營業面積再大,超市賣場也不樂意“經營”回收空酒瓶的業務。
循環再利用,環保效益為上
目前除了以生產企業為主體的啤酒瓶回收,其他正規渠道回收廢玻璃業務幾近萎縮。
福州源利再生資源有限責任公司企業主管黃軍濤分析,目前福州市區基本沒有規模以上的碎玻璃回收利用企業,“雖然在上海、深圳等地有專門回收利用企業,但舊玻璃回收經濟價值很低,物流成本讓異地回收運送成為基本不可能”。
對于玻璃瓶不易運輸存放的實際困難,曾阿姨建議,能否由企業在超市設個專柜,讓超市幫助回收這些舊包裝容器,再由專業回收公司清洗干凈,包裝新的產品后,重新投入市場。
源利公司今年向省住建廳等有關主管部門遞交的2013年福州市垃圾減量工作建議中,提出將玻璃瓶的回收循環利用作為試點項目之一。“我們可以聯合福建老酒等福州本地酒類生產商、政府相關部門、零售商、回收企業等共同努力,使原先被丟棄的玻璃瓶納入循環再利用渠道。”黃軍濤說。
黃軍濤認為,玻璃包裝物的極端差異化,使得品種較多而每一品種的數量又不大,要從隨機分散的消費市場實現定向定點回收再利用,并做到有利可圖,這無疑是一個挑戰。但是,廢舊玻璃回收不能只看經濟效益,對垃圾減量意義更大,企業和政府必須有這樣的意識,“誰是垃圾源頭產出者,誰負責回收處理或利用”。(記者 張穎 姚瑾 )
■記者手記
曾經風光的玻璃回收因為賺不到錢,在經濟大潮的喧囂中逐漸式微。一方面,居民不斷將完好的空瓶扔掉;另一方面,一些生產廠家卻又不斷購進新的玻璃瓶,由此造成的能源消耗、資源浪費令人心痛。
無疑,這與當前提倡建設節約型社會背道而馳。建立玻璃瓶的回收機制,已成當務之急。
1996年國家頒布《啤酒瓶標準》,其中明確規定啤酒瓶的回收再利用,目前啤酒瓶的回收率達到90%以上;2005年,國家頒布《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后,這一領域回收體系的建設取得了進展。政策在其中的推動作用至關重要。
因此,推動玻璃包裝廢棄物回收和再利用產業鏈運轉起來,消費者、企業和政府哪一個環節都不可或缺。
我們期待,政府能夠制定相應政策,鼓勵企業回收再利用自家的空玻璃瓶;我們期待,在玻璃瓶回收的最前端就設置不同的分色回收箱,遍布于社區;我們也期待,每位居民能夠自覺配合,為節能減排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