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業知識 Title list |
| 當前位置: >>資訊>>行業知識 |
來源:滄州海康藥用包裝有限公司 點擊:492 發布時間:2012/9/5 6:04:00 |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傳統藥物的生產技術與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中藥發展經歷了從手工作坊到現代化工業的根本轉變,傳統藥物也逐漸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的產業,進入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
政策支持
1978年9月24日,黨中央轉發衛生部黨組《關于認真貫徹黨的中醫政策,解決中醫隊伍后繼乏人問題的報告》,要求各級黨委高度重視,積極地有步驟地把這件大事辦好。國家政策層面的扶持和引導使這個行業“真正迎來了春天”。
1985年,黨中央提出“把中醫與西醫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1986年,國務院成立了直屬的國家中醫管理局,1988年機構改革中又將中醫和中藥結合在一起,成立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從而改變了中醫處于從屬地位的被動狀態,有力地推動了中醫事業的振興和發展。
1990年,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頒發了《關于采取緊急措施做好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決定》,截至目前,已先后三批對1607名老中醫藥專家配備繼承人,進行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繼承。第一、二批已按照規定的培養目標和要求完成了學習任務,出師率為84%左右。
2003年,為了滿足大眾對中醫藥醫療保健的需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實施了旨在培養新一代名醫的“中醫臨床優秀人才研修項目”,并由此在行業內興起了“跟名師、讀經典、多臨床”的熱潮。廣大中醫藥工作者紛紛把工作精力集中到如何提高中醫藥療效和防病治病能力這一影響中醫藥發展的關鍵問題上來,積極探索有效可行的辦法。
隨后,一系列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陸續出臺。科技部頒布了《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為中醫藥研究發展樹立了目標。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對中藥飲片企業強制施行GMP認證;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法規,允許符合條件的銷售中藥飲片的藥店開設坐堂醫。
自1978年改革開放后,全國大部分中醫藥院校開始陸續招收中西醫結合大專、本科、碩士、博士生,全國現有中西醫結合專業近25個,博士、碩士點200多個,部分醫學院校設立了博士后流動站。中西醫結合教育體系逐步完善,多學科、多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形成,中西醫結合各個專業多層次人才使用受到社會歡迎和較高評價。
中藥走向現代化
“我們的中藥現代化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見證了中藥現代化30年歷程的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任德權談到,30多年前,國務院曾出臺文件,提出中成藥要實現機械化、半機械化的奮斗目標,吹響了中藥現代化的號角。197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部門提出了向中藥現代化進軍的倡議,在機械化、半機械化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中藥生產工業化的口號,要求工藝規程、崗位操作制度化,并把現代制藥的管理理念引入中成藥領域。
之后,我國第一次以黨中央國務院的名義召開衛生工作會議,專門就中藥現代化提出研討——“這個現代化是全方位的,除了生產方式的現代化、管理模式的現代化,也包括產品劑型的現代化、標準的現代化、包裝的現代化,以及企業制度的現代化。”任德權說。
30年間,我國中藥材、中成藥和中藥飲片生產技術與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中藥材從傳統農業生產發展為以GAP為核心的現代化農業生產,1978年中藥材、中藥飲片和中成藥銷售額分別為12.57億元、9.2億元和7.88億元,2007年分別達到203億元、1371.6億元和288.2億元。中藥飲片進入GMP認證時代,大生產、機械化生產取代了小生產和手工生產,中成藥成為占主導地位的子項目。
中國中藥協會秘書長王桂華認為,在國家中藥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推動下,國家中藥創新體系初步形成。中藥行業在中藥規范化生產、中藥飲片工業化生產、中藥材規范化種植、標準體系建設、新藥研究、產業規模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建設了一批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形成了中藥與農業發展的結合。國家中醫藥創新體系也基本形成,相繼建立了一批國家工程中心、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
隨著中藥現代化步伐的提速,新藥研究技術發生了變化。在中醫臨床實踐基礎上結合現代實驗室研究和現代臨床試驗的方法,使得中醫藥科學在繼承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中藥工業產值從1980年占全國醫藥生產總值的32.5%,上升至2007年的41.5%,2003年至2007年銷售收入復合增長率達22.5%,高于醫藥產業和化學成藥行業的平均水平。涌現出一批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大企業和銷售超1億元的大品種。
從世界衛生組織(WHO)近30年來對中醫藥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中醫藥在世界上的影響:1975年WHO成立國際針灸培訓中心;1976年WHO將傳統醫學事業列為世界衛生組織主要工作之一;1977年WHO第30屆大會通過了“促進和發展各國傳統醫學的訓練和研究工作”的決議并設置了傳統醫學專家委員會;1978年WHO成立傳統醫學規劃署;1979年WHO刊物《世界衛生》發表針灸專刊;1986年《世界衛生組織紀事》發表“針灸在現代保健中的應用”的社論,建議各國積極發展針灸工作。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特別制定了國際所接受的標準針灸穴名方案;1996年WHO又在意大利米蘭提出63種針灸治療適應病癥;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辦事處制定了一個地區性的傳統醫藥發展戰略;2003年在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總部召開的年會上,制定了傳統醫學戰略。
(信息來源:視頻藥品網)
 | 相關鏈接 related links |